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考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考点

第一章 绪论

一、P4社会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研究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二、P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1)人的社会化;(2)人的社会认知和归因理论;(3)人的态度与态度的改变;(4)人类的攻击性和利他行为;5、人际吸引与人际交往;2、群体社会心理;3、应用社会心理。

三、P7社会交换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整个人类的社会行为都可视为一种至少是在两个个体之间进行的交换活动,这种理论考察的重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利润。

四、P10精神分析理论:创立者:弗洛伊德;主要包括潜意识理论和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位一体人格结构理论。

五、P11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六、P2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跨文件研究法;其他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一、P42一个人随着自身社会化的日益丰富和完善,便逐步由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P42社会化:个体的社会化就是个体经过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文化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三、P43社会化的内容: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行为规范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心理素质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四、P65自我意识: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这种觉察可以区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精神的自我。

五、P65自我意识的内涵: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控制

物质的自我

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知

自豪感或自卑感

追求身体的、外在的、物质欲望的满足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名望地位、自己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认识

成就感或失败感

追求名誉、地位和权力

精神的自我

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等身心特点的综合认识

自我实现或自我缺失感

追求信仰,要求智慧、能力与心灵的成长和发展

六、P68自我意识的作用体现:分析自我;表现自我;控制自我

七、P71社会化的主体: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工具

第三章 社会认知

一、P82主体的价值观念对认知过程的影响:人们如何评价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二、P83主体的原有经验对认知的影响:个体原有的知识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以往的经验能制约我们的认知态度。

三、P83主体情感状态对认知的影响:个体的情感经验直接影响着认识活动的积极性。

四、P84认知的客体与对象:1、面孔:(1)面部表情:人类面部表情具有共同性特征。然而,面部表情也存在一定的文化差异。当信息还不能通过语言来传递的时候,表情可以起到传递的作用。(2)目光(来源于捕食者):目光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可以视为判断人的情绪、动机、善恶等的线索之一。目光接触可以表示人们各种心情状态,如关心、恐惧、爱情等。此外,目光接触还可以被用来吓唬人。目光所包含的最基本的意义便是关注。2、体态。3、语言(大脑进化的副产品):(1)语调;(2)语速。

五、P91印象形成的过程:累加方式;平均方式。先行信息的加重作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在不同条件下起作用的);负面特性的加重作用。

六、P92认知情境对认知的影响:1、空间距离:一般说来,太近的距离会使人受窘不适,太远的距离则又给人以冷淡、清高、不热情的印象。在了解他人之间的关系时,空间距离往往成为一种判断依据。2、背景参考: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进行判断的参考。人们往往认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3、交往次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七、P97自我展示——印象管理:自我展示:我们想要向外在观众(别人)和内在的观众(自己)展现一种受赞许的形象。得寸进尺效应:假如我们接受了别人的小要求,则以后接受更大、更不客气的要求的可能性,会比以前不提要求来得高。

第四章 态度与态度变化

一、P105态度:个体对待他人或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及反应方式,包括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方面。在态度的三个因素中,认知因素是基础。不仅是人们了解和判断事物的依据,也是形成我们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决定我们的行为意向的基础。态度来源于价值。情感因素对态度有调节作用。改变情感要比改变认知困难得多。

二、P108态度的形成:模仿与服从—同化—内化。

三、P110态度的测量方法:测量法;自由反应法;情境法;行为观察法;生理反应测量法。

四、P113态度和行为:在一般情况下,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角色扮演的例子再次证实了自我说服的效力,即态度紧跟随行为。

五、P117态度改变的方法:一般行为改变:认知主义方法——说服:注意:1、提高宣传说服者的可信度;2、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3、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4、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5、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第五章 归因理论

一、P130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二、P132归因划分为外在归因和内在归因两类的观点。外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个事件的原因归咎于外在客观环境,如工作环境、机遇、周围环境、他人等;内在归因:归因分析者把某个事件的原因归咎于自身的主观因素,如个人的才能、态度、情绪、性格、兴趣等。

三、P132一般说来,人们总倾向于对具有肯定性质的事件作内在归因,而对否定性的事件作外在归因,即人们常说的“成功是由于我自己,而失败是由于环境和他人”。

四、P132归因分为四类:能力、努力、困难与运气。这四类归因由两个维度组成,其中一个维度是稳定性,即该归因在时间变动中能否保持不变;另一维度是控制的位置,即是归因于内在个人的因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

稳定性

控制的位置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困难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五、P141非动机因素的归因偏差:观察者与行为者归因判断的分歧;归因的拟人化错误;一致性信息失效。

六、P144防卫性归因:人们往往为了维护自己而作出有偏差的归因,这就是防卫性归因。这种对自我的维护既包括利益方面,也包括自尊心等。由于归因者主观因素的介入,归因者自己有意识的动机性歪曲给归因带来了一定的偏误。这种防卫性归因的另一种表现是,如果要归因的事件与自己未来的情境有关系时,归因过程就会出现偏向。

第六章 人类的攻击性

一、P157攻击: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目的在于引起他人受伤害或痛楚的行为。

二、P161挫折—攻击理论: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然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三、P162挫折与剥夺之间的重要区别:挫折感并不会因为剥夺而产生,一个人没有一件东西不一定会引起挫折感,更不会导致攻击,挫折感是相对剥夺的产物,如果一个人失去他应该有的,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

四、P163人类可以通过学习习得攻击性行为……会有一种模仿他人的强烈倾向。

五、P163当某种行为得到报答,一个人就更有可能在今后去重复这一行为;当遭到惩罚,他就不太可能去重复了。

六、P16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受到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七、P163攻击性活动在很大程度是习得的反应,强化是攻击行为的一个主要促进因素。也就是说,惩罚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攻击性行为,但是一旦获得外部奖励或认同,比如攻击者认为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就会强化这种攻击行为。

八、P166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1、惩罚:人类可能由于害怕受到惩罚或报复而抑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是,虽然惩罚使人顺从,却很少使人内化,所以往往会增加人们对他人进行含蓄的、非直接的和替代性的攻击。2、宣泄:使用暴力的发泄确实可以使我们感到舒服一些,但并不能减少敌意。人类应用一种非暴力的方式来表达愤怒、生气,也许能缓和紧张状态。3、榜样的力量:攻击性的榜样会增加人们的攻击性倾向,非攻击性的榜样会降低人们的攻击性倾向。4、感情净化。5、转化。

第七章 利他行为

P173利他行为:有利于他人、帮助他人的行为。

P182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境因素:(1)自然环境:天气条件、城市规模;(2)社会环境;(3)时间压力;(4)事件的紧急性。2、个体因素:(1)助人者:谁最可能提供帮助:人格特征、当时心境、助人动机:个人困扰与移情;(2)受助者:谁最可能获得帮助:性别和年龄、是否受他人喜欢、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第八章 人际吸引与亲和

一、P199我们被怎样的人吸引:1、“以貌取人”:以貌吸引;2、“远亲不如近邻”:邻近吸引;3、“日久生情”:熟识吸引;4、“以才服人”:能力吸引;5、“人以群分”:相似吸引;6、“相得益彰”:互补吸引;7、具有魅力的一些品格(评价最高的是真诚,最低的是虚伪)。

二、P206我们寻求怎样的关系:1、“投桃报李”:对等律;2、“患得患失”:得失律。

三、P209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从零点接触到单相识阶段;从单相识到表面性接触阶段;从表面性接触到亲密阶段。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一、P221合作与竞争的基本定义:在社会生活中,在人们的互动过程中,合作与竞争是常见的,几个学生分工打扫教室,几个纤夫共同拖拽船只,这些行为都是合作行为。合作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的群体共同活动。事实上人们的许多活动是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成员之间相互比较贡献多少,这就是竞争。(合作: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竞争: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

二、P222竞争的本质:资源的争夺。

三、P224影响竞争与合作的因素:1、动机;2、威胁;3、交流信息;4、个性特征。

四、P227群体规范:在每个成员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并制约着每个成员达成共同意见的行为准则。

五、P229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间的相似性;2、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3、群体内部的协作;4、群体间的竞争。

六、P231群体凝聚力的负功能:凝聚力高可以使工作效率高,也可以使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的高低主要不是取决于凝聚力,而是取决于群体的倾向。

七、P235极端性转移: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具有更大的冒险性,即群体往往容易铤而走险,或极端保守。【在团体决策时所产生的趋向两极冒险或保守的倾向。

第十章 社会影响和相符行为

一、P239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同时参加或者有他人在场旁观,他的活动效果会受到影响,在一些场合会促进活动的完成,而在另一些场合反而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我们把这两种情况分别称为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也常常将其合称为“他人在场”。

二、P244从众: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三、P245从众的原因:1、为了做正确的事情;2、为了被喜欢。

四、P249顺从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的歪曲,即顺从者表面上接受群体的意见,但实际上是不同意这种意见的。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成人高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报名留言 留言后,我们将尽快回复您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目前学历:
报考专业:
"自考大专04265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考点"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